



1.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:书籍、图片、实物、照片、玩具……
2.联系与主题相关的参观场所、实验基地
3.获得家长支持,协助提供资源、参与主题活动、成为志愿者
4.课程思路设计与环境布置
1.提供一个“健康、和谐”的环境。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,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,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体的关系,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,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,都属于环境的范畴。为幼儿提供“健康、和谐”的环境,使幼儿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,感受到人间珍贵的友情和同情。
2.善于发现、保护幼儿的同情心。同情心强的幼儿能够觉察别人的困难、需要,能产生同情的情感与帮助的行为,这正是孩子同情心的萌芽,应加以保护,假如不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别人的痛苦,同情心从何而来呢?
3.利用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同情心。有目的的让幼儿欣赏一些具有情感性的童话故事,如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等。体会故事的含义,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。
4.家园配合,共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。孩子同情心的发展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。由于孩子年龄小,模仿性强,具有高度的可塑性,家长是孩子最早模仿的对象,一方面家长要积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,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,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。
1.教师先了解幼儿语言滞后的原因:遗传?家庭语言环境?生理问题?
2.从特殊教育的角度来说,有针对幼儿语言发展滞后的特殊训练。而幼儿园教育不针对因遗传、生理问题等造成的语言滞后。
3.对于因家庭语言环境造成的幼儿语言发展不好,教师平日多给这样的孩子表达的机会,个别指导,单独训练。
4.教师指导家庭教育方法,让家庭成人在家庭中多给孩子说话的机会,多训练孩子的发音与表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