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       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1.家长如果出现过度保护孩子,大部分原因是对自己孩子不信任(不放心),属于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追求完美,对孩子要求高,因此,总是什么都包办代替。
2.还有一部分家长属于年龄比较大才有了孩子,更觉得孩子来之不易,所以不能让孩子受委屈,什么事情都愿意替孩子做,事事都替孩子做。
3.长期这样下去,孩子自身应该得到的锻炼机会就没了,家长可以放手试试,给宝宝自己做事的机会,家长做导师,引导幼儿去做,和如何做,给宝宝更多的锻炼机会,宝宝只有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成长,对自我认定度才会高。
4.教师对过度保护幼儿的家长,日常多沟通,每天告诉孩子在幼儿园的最好表现,不要跟这样的家长汇报孩子的不足与缺点,以免加重家长的担忧,让家长慢慢看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后,家长自然会放手信任孩子了。
   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每天接送幼儿时,老师都会与家长面对面沟通,此时沟通当天的情况,言简意赅,时间不宜过长,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照顾幼儿身上。
2.老师约谈家长进行面对面沟通,要求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策略,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沟通的有效性。
3.沟通以孩子为中心,以有利于孩子成长为核心,以尊重孩子为前提,体现出我们专业的建议,与家长建立教育伙伴关系。
4.谈话过程要让家长感觉老师有尊重感、真诚感;先给予肯定后再建议。
5.老师要注意谈话的逻辑性和适宜性,既要反应出问题,又要考虑家长的接受程度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孩子上学是从幼儿园转到一个新的人生里程,许多孩子无法适应小学课堂、缺乏知识储备和好的学习习惯等,仿佛也进入不了状态,作为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。
1.我们的课程从小班开始就进行了知识储备,并且孩子们将知识全部内化。语言表达、逻辑思维、运算能力的表现都能得以提升。
2.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课堂,在大班会安排一些课程在幼小衔接教室上,流程采用小学模式,让孩子们提前感受。
3.从任课教师、上课时长、班级设置、学习习惯、阅读习惯、语文数学等各项能力系统的进行学习,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心理准备。
4.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,对孩子未来适应小学有积极的作用。
5.家长对于孩子将要上小学要放松心态,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过于焦虑,如果家长显得特别焦虑,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和对上学的态度。
6.提前参观小学,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作息规律、课程安排及任课老师等不同。
7.给大班家长举行幼小衔接讲座。
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: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,实现低风险运营?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为此,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。作为孩子,从小就应受到良好的教育,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有偏差的话,孩子会受到很大影响,其管教方式不可不慎,那么,作为父母,如何才能成为现代合格的父母。
1.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,应以身作则,做孩子的楷模。父母的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无不给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,为此,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,工作作风。生活要有规律,即正常的饮食起居,决不因自己的嗜好,来影响孩子正常的生活和学习,为孩子营造良好、和睦、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。
2.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,应培养孩子的良好生活习惯、学习习惯。作为孩子,不是天生下来就有良好的习惯的,不培养是无法形成的。给其制订好作息时间,让其生活有规律,让其知道什么时候看电视、玩耍。假日要陪孩子去参加一些亲子活动,通过努力,孩子良好的生活、学习习惯就能基本形成。
3.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,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素质。作为孩子,随着年龄的增长,生活在五彩斑澜的世界里,大千世界里良好的、不良的东西均会对其产生影响。作为父母应十分注意孩子的举动,经常与老师有密切联系、沟通,一旦发现有不良现象,应因势利导,耐心教育。只凭打骂的方式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意见,常会弄巧成拙,也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导致性格的偏差。
4.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,应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。作为父母,不能过分溺爱孩子,“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”是绝对不可取的。应培养独立能力,包括学习和生活不要有依赖心理。让孩子独立思考;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,让其能体验劳动,享受到劳动乐趣,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,体惜父母。
5.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,最好采取理智自然的态度和孩子沟通,让其有喜有处报,有苦有处诉。孩子最理想的状态是健康成长,成为有素质的合格公民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般来说,当孩子犯错时,老师找家长,这时候也是家长情绪容易不稳定的时候。那么我们沟通的时候要做到:
一是态度要亲和。有这么一个说法,要达到有效沟通,10%是语气,35%是态度,55%是表情。一个微笑,几句寒暄,可以接近你和家长的距离。同时友善地表明你的立场:理解做父母的难处,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告状,不是为了抱怨,更不是指责,而是共同协商、解决问题、帮助孩子进步。千万不能因为孩子犯错误,对家长兴师问罪,用直接的、生硬的、审判性的语句和他们交流:你们孩子怎么回事?你孩子太调皮了,我怎么说都没用等……这样的话,家园关系很容易就崩盘了。
二不要先直奔主题,可以先闲聊几句。这样可以缓和家长的焦虑情绪,也给了教师一些试探、观察的时间,几句话一说,这位家长的谈吐、素质、个性就看出来了。有利于教师知已知彼,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沟通。与很熟悉的家长可以就说得直率一些;而有些家长自尊心强的,会把谈孩子的缺点视为对自己的批评而感到有压力,这时就要说得委婉一些,注意家长的可接受性,同时也表达对家长心情的理解,以心换心,坦诚地与家长交流,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目的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