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1. 孩子表现出两面性,主要是幼儿园和家庭的教养方式、环境、要求等差别较大而产生的。
2.孩子的两面性一般家长认为的是,在家不听话,在幼儿园听话,在家生活没规律,在幼儿园生活有规律,在家挑食,在幼儿园什么都吃,这些都说明了家庭中没正确的教育方式,放养试教育或忽略型教育造成,孩子放松状态下,就会自由自在一些,孩子被忽略,表现的就比较随意。而幼儿园是集体环境,孩子在集体中会受到其他小朋友的影响与比较,孩子会自我调整状态。说明孩子很聪明,也会遵守规则。
3.家长要想让孩子在家也和在幼儿园一样,前提是家长在家要给给孩子立规矩,家长让孩子有权威感,家长要以身作则。家长不能跟孩子说话太随意,平时忽略幼儿的感受与教育,在家多表扬和赞美自己的孩子,让孩子知道自己做的事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,孩子自然在家也是有规则意识的。
1)召开新生家长会告诉家长什么是分离焦虑以及如何解决
2)入学前提前三天让家长陪伴试入园,每天1.5~2小时,让孩子逐渐适应
3)对新生,教师重点照顾,保证关注到每一个新入园的孩子
4)尽量减少集体教学和各种集体活动,多采取一对一和小组式教学,减少高控
5)幼儿焦虑情绪比较明显期间,多给孩子听音乐、讲故事、说儿歌及多增加户外活动时间
1.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或家长课堂,将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传播传递给家长,促使家长的育儿观有一些转变,与幼儿园达成共识。
2.多举行一些亲子活动和亲子游戏,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,感受体验亲子间的天性和教育优势,用科学育儿观念教育好孩子,有事半功倍的作用。
3.通过日常和家长的沟通以及一对一家长会,让家长充分的感知自己的转变对孩子的影响,孩子的进步和家庭教育、父母的关注和陪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,从而激励家长重视家庭教育,主动承担教育责任,学习积累教育方法,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。
4.组织家庭教育分享会,邀请有经验的家长和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家长,在家长会中进行经验分享。通过相同的身份和相似的期待,搭建共情的平台,激发家长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。
1.利用家长资源,丰富幼儿课程,比如医生可以讲保护眼睛、牙齿。
2.让家长参与到教学中来,体验幼儿教育,更加理解和支持老师工作。
3.提升家长与幼儿园的粘性,促进家园互动。
1.要预留缓冲时间。对于动作拖泥带水的孩子,要早点提醒他该完成的事。如果有些孩子喜欢在出门前完成某些事,例如把玩具放好,可以多留些时间给他,让孩子多练习几次,就能够学着控制时间,不会永远都有爸妈在后面像“赶鸭子”一般,天天进行拉锯战,如此,大家也都会经松许多。
2.有些小技巧也可以使用,例如,不要让孩子穿绑鞋带的鞋,孩子自己就可以完成穿鞋的动作,不用劳驾父母。
3.“言出必行”很重要,要出门就得出门,孩子衣服、鞋子没穿好,可以到外面再整理。务必让孩子知道,父母早就提醒了出门的时候,自己没有准备好,是自己的不对,必须承担责任及后果。
4.教孩子负责任,“游戏规则”要清楚制定,也要切实执行,如果实行时发现问题,父母子女可以彼此沟通,找出最适合的方式,再练习一次。
5.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建立责任感,做事不拖泥带水,首先要注意孩子的速率特性,帮助孩子建立适当的时间表,彼此良性互动,相互配合,相关的难题就能逐步解决,建立起家庭作息的次序和规律。